「撼動2千億命運!揭密台灣央行追求獲利與國庫之間的5場困境爭議」

「撼動2千億命運!揭密台灣央行追求獲利與國庫之間的5場困境爭議」

央行繳庫的盈餘:是台灣的驕傲還是禍根?

台灣央行與美國聯準會的世界之差

當台灣賀喜央行盈餘繳庫數字創新高,也就是今年將爲國庫帶來逾2千億元的同時,卻有隱憂浮上台面。在太平洋的另一端,被譽為全球「央行之母」的美國聯準會,則出現了百年來的罕見虧損。聯準會上半年的營運淨虧損高達573.84億美元。

有人因此津津樂道,視之美國聯準會的「繳庫無能」為我們央行的一則榮耀。甚至誤以為台灣央行做到了美國聯準會做不到的事,故應投以讚賞的眼光。然而,在深入一探央行的真實情況後,我們將發現,真相或許非我們所想像的那麼單純。

央行的角色:獲利還是實現國庫使命?

中央銀行的角色一直以來都被視為一個獲利機構。然而,曾任聯準會副主席、現任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資深研究員的Don Kohn指出,這絕對是一種誤解。他強調,央行的首要使命不是獲利,也不是避免損失。

央行是一個公眾機構,其存在的目的是為社會創造價值,而非獲取高額收益。對於美國聯準會來說,其被美國國會賦予的使命就是追求最大化的就業和物價穩定。當然,如果聯準會長期慘損,那麼或許會需要財政支援,進而影響到其獨立性。但我們距離這種「極端情況」仍然相當遙遠。

對於台灣央行來說,對盈餘的過度追求,可能會引起央行失去對其政策的獨立決策。

台灣的央行策略:迷信繳庫或是有所作為?

显然,台灣央行存在的目的並非要成為政府的獲利單位。一旦政府過於依賴央行的繳庫盈餘,這將會導向央行的決策獨立性被削弱,進而影響貨幣政策的執行效果。

台灣財政對央行的依賴已然逐漸上升,近乎到了「飲鴆止渴」的程度。這種依賴狀態下,可能驅使央行採取一些非傳統的策略,例如提高貨幣供應量,以期增加盈餘。而這些策略,將可能破壞台灣的貨幣政策獨立性。

為飲鴆止渴付出的代價

再者,當台灣央行為了追求繳庫盈餘而不惜一切代價時,可能會導致一些不可預見的風險。許嘉棟,曾任央行副總裁及財政部長,對此表示,「我們不應該把央行當作金雞母」。他強調,即使多數國內熟稔央行政策的經濟學者已認同台灣貨幣政策的非獨立性,但他們卻漠視了一個事實:央行多年的「獲利行為」,已導致包括資產價格失控、偏低的新台幣匯率不利於進口,間接損害了國民的福祉,以及我們的所得與財富分配更趨惡化等後果。

結語:重新思考央行的角色

有鑑於以上因素,揭示了台灣央行盈餘繳庫的多面性,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和重視央行真正的角色和使命。追求央行盈餘而忽視了其穩定經濟與價格的使命將是無法持久的。因此,我們應該重新審視我們的央行政策,只有兼顧兩者才能為台灣的國家和民眾創造最大的价值。

  • 2023 年 11 月 4 日